贾玲一部电影赚一亿,怎么做到的?
不得不说,春节档电影真的太火爆了!
虽然每张票都被卖贵了10-20块钱,依然挡不住大家逛进电影院的热情。
截至2月17日,春节档总票房已经超过75亿元。
那么多部电影里面,普遍认为最好看的,是贾玲导演的《你好,李焕英》。
情节没有硬伤,感情真挚自然,最后的结局反转让人意外。
反正,该笑的时候都全场笑开了,该哭的时候大家都在抹眼泪。
一句话,好看!
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,不少电影号已经写了很多篇,我就不再赘述了。
但是,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,还是值得说一说。
为今日的奇迹,她已经挣扎了10年
《你好,李焕英》为什么好看?
我觉得很关键一点,那就是真实自然。
其实电影版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剧情,来自于2016年贾玲的同名小品。
当年那出小品就让观众看得又哭又笑,被称为贾玲的“封神之作”。
也就是说,电影版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剧本,从4年前就开始成形了。
能坚持长时间打磨出来的作品,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贾玲自己也说过,她不是为了当导演才去拍电影,而是为了拍李焕英才去当导演。
这部电影,倾注了贾玲对自己母亲的全部思念,就像她自己说的,“我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你们看”。
回看贾玲的成名之路,有一个关键词就是:坚持。
贾玲出身于中戏的喜剧专业,对于一个年轻女孩来说,要说相声,要在女性演员稀少的喜剧界立足,真心不容易。
毕业之后,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另谋出路,贾玲几经挣扎,还是选择留在了北京。
但是,要想在卧虎藏龙的北京扎根,要吃的苦太多了。
没有收入,当时的贾玲只能搬到不足10平米的地下室,甚至还因为没钱交房租,被房东赶了出来。
最穷的时候,她只能卖掉身上最值钱的随身听,换了20块钱,靠着吃馒头咸菜过了一周。
那段时间,她只能靠着恩师冯巩带着接些演出,勉强维持生活。
北漂第六年,贾玲的姐姐也看不下去了,劝她回家发展,甚至帮她找好了工作。
贾玲央求姐姐再给自己一年时间,可是这一拼,又是三年。
直到2010年,贾玲和搭档白凯南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,一段相声表演让全国观众记住了她,也让28岁的贾玲在喜剧这条路上熬出头了。
我们总是会听到,坚持就是胜利。
可是,真正能做到的人,少之又少。
坚持下去,意味着你要忍受孤独,愿意放弃舒适的休息时间,专心打磨业务能力。
并且,数年如一日地保持这种专注的状态。
说真的,有点反人性。
但是,难走的路往往很黑,但是可以走得很远。因为,旁边的竞争者早就走散了。
真正值钱的资源,是稀缺资源
除了坚持下去的韧性,我觉得,贾玲的成功,也得益于她独特而稀缺的个人形象。
在娱乐圈里,年轻、漂亮、身材好的女演员,数不胜数。
可是,像贾玲这样体型的,还真的是稀缺。
我看到一个新闻,贾玲在采访的时候立了一个flag,就是电源《你好,李焕英》如果票房超过30亿,她就瘦成一道闪电。
说说就好了吧,贾玲要是真的瘦下来了,就“泯然众人矣”。
只有让个人品牌成为稀缺性的资源,才能获取最大的价值。
所以,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读者的留言问:
我要留在大城市,还是回家乡发展?
我要留在体制内,还是跳出去闯一闯?
我要做大公司里面的螺丝钉,还是去小公司周身刀一下?
我都会告诉他们,在这个市场上有一个“10倍理论”。
就是,你到底选择哪一边,就看哪一边能给你10倍的回报。能够放大收益的资源才叫稀缺资源,能够复制10倍的能力才是长板能力。
千万不要钻牛角尖,让自己最不可或缺,才是最有话语权的那一个。
善用资本实现梦想,贾玲做到了
贾玲还有一点也让我非常欣赏。
那就是她成名之后,不仅继续兢兢业业工作,还善于用资本来撬动自己的梦想。
2016年,贾玲和上市公司北京文化(000802,股吧)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大碗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。
从公司资料可以看出,贾玲是占了65%股份的实际控制人。
把自己变成资本,才可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。
让才华变成可以复制赚钱的生意,才能撬动更多的财富。
只能说,这一招在电影界玩很多,贾玲算是玩得特别认真。
至少,《你好,李焕英》是足够有诚意的。票房已经突破25亿了,而且后劲十足,春节期间从前期无声无息,到排片一举超过另一部大热电影《唐人街探案3》。
虽然很多人认为北京文化本质上在复刻华谊兄弟(300027,股吧)的套路,搞明星公司,做资本收购,拿股民的钱来给明星讲故事。
但本质上,能不能长久放大明星的价值,也要看明星本身作品够不够硬核。
《唐探3》依然是十足的商业片,也不算烂到家,做足了天上地下的宣传功夫,但始终为口碑所毁,豆瓣评分只有可怜的5.7。
《你好,李焕英》呢?用小成本制作斩获豆瓣评分8.2,大部分人笑得出来,哭得尽兴。
贾玲这次的大碗娱乐,是电影的投资方之一,大概可拿到10亿左右的分账,而股东贾玲最起码能拿十分之一。
仅此一部电影,贾玲就已经成为身价上亿的富婆了。
看起来,似乎别人赚一个小目标,非常轻松?
但只要你了解过背后的故事,你就会发现,说容易也容易——无非是咬紧牙关,屡战屡败之后,依然屡败屡战。
但说难,也是真难。
毕竟说出来的鸡汤容易,真的要熬出一锅人人赞誉的鸡汤,还是需要花时间练就真本事。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维小维生素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